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砥砺创新 求是前行——学院举办档案学专业发展硕博士座谈会

发布时间:2020-10-20浏览次数:

(通讯员:余文瑶,姜丁齐,王玉珏 摄影:傅玲 )在学院100周年之际,10月17日晚,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冯惠玲教授、刘越男教授,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主任金波教授应邀出席永利官网档案学专业发展硕博士座谈会。参会人员还有永利官网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周耀林教授、王玉珏副教授等教师以及部分研究生代表。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主任肖秋会教授主持会议。

在研究生一阵热烈的掌声中,座谈会拉开帷幕。会议伊始,面对研究生的踊跃提问,金波首先对档案学专业学生的人文学科入门问题提出意见。他指出,国家正在进行新文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文科的融合,因此档案学专业也要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金波建议,研究生要深入关注信息传递与交流问题,不断推进信息化、数据化研究,寻找信息间的关联,达到激发信息资源活性、激活信息价值的目的。他指出,除了关注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档案数字化工作,还应注重档案数据与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结合。他认为,档案学科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随后,刘越男对数字转型背景下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发表了观点。她分析指出,挑战主要集中在人才、方法、多元治理与学者四个方面。刘越男细致而生动地解答了档案学硕士生提出的档案信息化后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她表示,在档案信息数据化、数据资源活态化趋势下,我们首先要做到档案开放,如果没有档案资源的开放,就没有档案的利用。其次,要利用新的方式方法,加强与图情档领域内部的交流合作。最后,她强调要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关注用户体验,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信息,让档案信息走进社会、走进公众。

冯惠玲就有关数字人文的问题发表了系统性观点。她表示,数字人文是一种“伞状定义”,涉及领域十分广阔,宗教、语言、艺术、考古、建筑等均包含其中,看似与数字人文无关的图档博,不仅是人文资源最集中的保存地,更是利用数字方法与工具开展数字人文研究的绝佳主体。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图档博和数字人文研究都注重人文信息资源的利用,且在研究方式方法上十分契合,因此图博档学科要树立数字人文意识,主动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开展研究。

冯惠玲强调,当下和未来的任务是档案信息资源化、知识化,传统档案事业主要关注“管”,现在应与“开发”双线并行,数字人文正处于“开发”这条线上。她通过列举“威尼斯时光机”“北京记忆”项目的例子,让同学们对数字人文及其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冯惠玲将档案喻作“待开发的宝藏”,表示档案宝库一旦被挖掘,将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最后,大家对区块链的档案应用、档案基层工作者等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同学们深受启发,获益匪浅。在肖秋会的总结性发言中,座谈会圆满结束。